新闻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魏建军揭危险信号:中国汽车正陷入摩托车魔咒

来源:m6手机网页版登录    发布时间:2024-08-11 09:46:34

  魏建军在一场超过3小时的采访当中,直言当下行业乱象,针对目前极度内卷的中国汽车市场,呼吁维护竞争秩序。今年,除了魏建军之外,长安、吉利、广汽等多家车企高管均痛批当下行业的内卷现象。

  与此同时,国家高层也发话了:“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在最新的经济政策当中着重提到了目前国内汽车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可见现如今极度的内卷已经让高层产生担忧。

  中国车企的内卷,不管被赋予什么样的“意义”,也不管在取得了多少历史性成绩,从行业的角度来说都是不健康的,尤其是潜在的风险在后续整个汽车行业发展的道路上,有很大的可能性成为一颗被随时引爆的雷。

  这是一个强烈的危险信号,就像曾经我们的摩托车行业曾风靡海外,后续却因不断内卷以及疯狂的价格战导致质量与品牌一个接一个。我们要时刻警惕,如今的汽车行业正在步入这样一个危险的境地,若不及时纠偏,有很大的可能性重蹈摩托业的魔咒。

  消费者欢呼低价买到车,可是仔细想想“便宜没好货”这句老话为什么能够在这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各行各业的金字评判标准?低价、品质、好的体验,这条流程在最初以低价起头的时候就预示着这将是一个悖论。

  车企的低价背后,压力转移到了供应链上,而供应链一旦在这场内卷当中崩溃,那有很大的可能性将万劫不复。

  我们先来看一看中国汽车市场之前车企和供应商之间是怎么操作的,车企一般根据每月的产量来和供应商结款,如果是现金转账的话效率会快很多,但是用汇票则周期大概要一年的时间,而这一年当中,供应链会自己垫付研发、模具、生产制造等相关费用。

  这样的操作如果说利润可观的情况下还是可接受的,但是如果没了利润呢?更有甚者赔本做买卖呢?在现在内卷价格战之下,这样的一种情况正在发生,而且随着现在价格战需要及时作出调整产品定价,车企“砍价”的频率也从一年一砍变为了每月一砍,甚至是每周就砍一次。

  这还怎么活?供应链上面本来利润就被压榨,要是不接受车企的降价要求,这时候再被换掉也不是不可能,那供应商能怎么办?索性我就不干了,车企去找别人吧,那么这样的后果可能就是产品层面供应链五花八门,谁来确保品质统一?

  若是供应链硬着头皮降,这样一个时间段价格和品质的杠杆又被抬了出来,尤其是在这种关乎企业生死的时候,为了保住自己能继续活下去,那肯定是要在别的方面动动脑筋,最后的隐患依旧是回到产品质量上,为之风险性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与此同时,这样过分的压榨对于车企来说也带来了一些隐性风险,要知道现在车企为什么这么卷,就是因为要卷销量,要让自己品牌的销量提上去之后才能够让车企自身实现赚钱的目的,但是结合前面我们提到的问题,如果在供应链环节将砝码过多压在了低价这一边,后续产品质量假如慢慢的出现问题,对于品牌的打击将是巨大的,口碑一旦,在这样一个内卷的市场基本上就已经被判了死刑。

  现在自主的内卷卷的一个重点就是卷掉合资的份额,并且去努力抢一下豪华的市场,这就让国内的很多外资品牌日子过得越来越惨淡。

  中国市场对于很多外资品牌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几年前这里更是合资品牌的利润高地,但是随着内卷降价保份额,合资公司的利润蛋糕正在被蚕食,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有些合资品牌就算降价,也没能换来和之前相提并论的销量。

  通过2023年年初到今年年中的产品营销售卖均价能够正常的看到,自主品牌的销售均价压住了合资,在最近一段时间当中,合资品牌的均价从14.25万元,下降到14.17万元,下滑了0.08万元。主流的几个国内合资品牌,比如大众、丰田、本田、日产和别克均销量下滑。

  这就很难受,尤其是比较依赖中国市场的外资品牌,同时市场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声音,说自主崛起要干掉合资,让合资品牌在中国活不下去,尽管从个人情感上来说,自主品牌向上是我们汽车工业的进步,是可以让我们骄傲的地方,但是这对市场的发展真的有益而无一弊吗?

  中国的市场在近几年当中的转型并不是市场驱动,更多还是政策驱动,比如对传统燃油车的限制等,这就导致很多合资车企被推出市场,这这中间还包括品牌、产品以及产能等多个方面。

  之前这一点更多是体现在二三线外资品牌当中,但是现在这一趋势已经蔓延到了一线合资品牌上,仅仅在今年上半年,上汽通用、东风本田等一线合资品牌均进行减产,同时一些合资品牌也进行裁员。

  外资品牌在中国干不下去,恰巧此时又是我们自主品牌崛起的时候,在国内的竞争也开始向海外扩张,这就让此前处在平衡态势下的贸易发生了转变,这其实非常好理解,比如欧洲的车企在中国卖的很好,那么其自然不希望中欧之间发生贸易冲突。

  那么现在这种势头,很可能会让中国车企在全球化进程当中受损,既然我不好过了,你也别想好过,中国车企在海外的扩张已经受到了很多政策的打压,后续这种态势必然也会加剧,贸易冲突这件事对于谁都没有好处,尤其是汽车工业这样一个能够拉动巨大市场的产业,没有一点人愿意轻易放手。

  中国车企还远远没到真正走出去的时候,尤其是品牌的国际化高端化,现如今内卷搞对立其实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有的人可能会说这是跪久了站不起来的人的想法,但是汽车作为一个全球性产业,考虑周全对于自身的发展才有益处不是吗?

  车企为了在市场占有率上占据更多的百分比,必然会持续加大投入产品研发并将其推向市场,但现在的市场还有没有胃口装进这些新的增长?假如没有,就意味着竞争的持续加剧,为此又将调节手段转移到价格,造成利润降低,前期投入资源浪费。

  这其中不得不关注的一点是人力的浪费。加大投入,节省本金,最终受压榨的就是员工,现在很多车企被爆出强制加班、没有休息时间,更有甚者将这一信息拿到发布会上渲染情感,但身心俱疲的高压环境,必然会让一部分人才无奈离职。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有些产品基本上就是车企拍脑袋决定去造的,换换样子,把一些功能重新排列组合,但是在核心领域的研发创新却是少之又少,这种风气对于汽车行业健康发展又有多大帮助?

  与此同时,我们的内卷已经不单单是停留在品牌层面,而是涉及到整个燃油车与新能源两个大的领域,现在的趋势就是要在短时间内干掉燃油车,而且现在车企发展不好的原罪也会被归结到燃油车身上,但是这么搞下去可能会面临更加大的失业潮。

  这不是危言耸听,就目前的情况,合资关停产线,大面积裁员,经销商破产,4S店倒闭已经是正在进行时。

  以去年全年数据,国内传统燃油车销量为1404万台,如果说现在新能源行业的内卷要干掉这些燃油车的市场,那么按照目前产能对应的就业人数,有很大的可能性将导致接近17万就业人员的失业,而且这还仅仅是造车产业链上的预测,还不包括经销商、售后体系、主机厂以及配套零部件产业。

  在此之上,新能源产业在极短的时间内是否能够吸纳这样巨大的一个传统产业流失?再加上选如今新能源行业在内卷之下也有一定的可能面临八成的品牌淘汰,那么在二者均面临风险的情况下,产业政策就有必要进行及时的调整,而不是一味地押注一头,导致内卷愈发愈烈。【iDailycar】